查看原文
其他

为你·悦读丨《看见》: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

古语云,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

弥尔顿说,

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。

苏轼说,

退笔如山起足珍,读书万卷始通神。

鲁宾斯坦说,

评价一座城市,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。

西塞罗说,

没有书籍的屋子,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。

读书,世界上花费最低的高贵举动。

《为你•悦读》,

一周一会,与你相约。

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。

悦读,从今天开始。

让灵魂在路上,发现生活的乐趣。



看见

道德,不是没有弱点,

而是看清它,然后抑制它。




点击收听


绿皮    《看见》节选

十年前,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,我说关心新闻中的人——这一句话,把我推到今天。


话很普通,只是一句常识,做起这份工作才发觉它何等不易,“人”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,被无知和偏见遮蔽,被概念化,被模式化,这些思维,就埋在无意识之下。无意识是如此之深,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,对自己也熟视无睹。


要想“看见”,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。


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,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,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。

这本书中,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,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,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,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,因为工作原因,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。他们是流淌的,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,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,摇摇欲坠,土崩瓦解。这种摇晃是危险的,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。


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、不断推翻、不断疑问、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,一个国家由人构成,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,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,就要如何报道自己。


陈虻去世之后,我开始写这本书,但这本书并非为了追悼亡者——那不是他想要的。他说过,死亡不可怕,最可怕的是无意识,那才相当于死。他所期望的,是我能继续他曾做过的事——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,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,这才是活着。


十年已至,如他所说,不要因为走得太远,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。

作者简介

柴静,女,出生于山西临汾,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,记者、主持人。

1992年,到长沙铁道学院(现中南大学)读书,1995年,电台主持《夜色温柔》节目,1998年,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电视编辑,并在湖南广播电视台主持《新青年》节目。2001年11月起担任中央电视台《东方时空》主持人。2003年担任《新闻调查》记者,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、矿难的真相调查;2011年起担任《看见》主持人。2013年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《看见》,销量超过100万册,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。2014年从央视离职,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《柴静调查:穹顶之下》。

作者名言金句

道德,不是没有弱点,而是看清它,然后抑制它。

别当了主持人,就不是人了。

你问一个问题的时候,你期待答案吗?你要不期待,就别问了。

你可小心,别变成最初你反对的人。

用你的皮肤感觉新闻。

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,才会忘记自己。

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。

对遭受的侮辱,不需要愤怒,也不需要还击,只需要蔑视。

什么样的人能理解人?听别人说话的人。

 “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受同性恋者?”

“因为我们的文化里,把生育当目的,把无知当纯洁,把愚昧当德行,把偏见当原则。”爱情,应该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态度,而不是一个器官对另一个器官的反应。

今天你的权利受到损害,你不说话,明天你就会失去更多的权利。

准确是记者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,而自我感动、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,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之中,我们需要提醒自己:决不能走到探寻真相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。

“怎么叫‘太着急了’?”

“来不及打好基础,就要看见成果。”

美国“挑战者号”升空爆炸,全世界有多少台摄影机在场?但只有一位拿了奖,他拍的不是爆炸的瞬间,他转过身来,拍的是人们惊恐的表情。谁都可以作选择,区别在于你的选择是不是有价值。

绿皮    悦读人



1801新闻采编与制作   吴瑞

座右铭 :

座右铭:也许你感觉自己的努力总是徒劳无功,但不必怀疑,你每天都离顶点更近一步。

读者感悟

标题:成长是美丽的痛

偶然在网上看到一段话,“如果你来做新闻,你关心什么?”“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。”


这是柴静与自己的伯乐兼人生导师陈虻的一段对话,收录于她的个人成长告白书《看见》。无意瞥见,顿时惊为天人。其实直到后来才知晓,这段话应该是新闻工作者懂得的最基本而且最浅显的常识,实在不必大惊小怪。以前是不懂也未曾留意,后来具体研学新闻专业,也没有人刻意强调,又因为时时相与,反而更加熟视无睹了。但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明白,最普通直白而又深刻的语言,才拥有最直击人心的力量。


抱着对这段话的深切认同以及因为这段话迫想要了解一个人的愿望,我买下了这本书。

“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。”也就是从这句话起首,柴静开始了她在国家电视台长达十年时间的成长历程。


“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,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。”


初进入中央电视台时,少年人的自傲以及与以往不甚相同的工作方式、工作环境都让她一度受挫,经历了一段迷茫、无措,甚至是自我否定的痛苦时期。同事张洁跟她说,他曾经拍过一个片子,白血病人晚期的治疗要把身上的血全抽出来,再换成新的。我把这段话剖释为破茧和重生。万幸,突破了最初的艰难,前路开始顺畅起来。

十年,从非典,农村征地到同性恋,家庭暴力,再到汶川地震,北京奥运……她既作为旁观者又作为参与者,从每个新闻事件中看见和思考,理解和论证,推翻和重组。用眼睛和肢体去感悟,记录国家的变迁、追溯新闻的真相和反思自己的人生。在期间,她不断遇到新的人,新的事,一步步追本溯源,抽丝剥茧的和它们交流。她从未停止过追问和思索,总是在不断地吸取教训,总结经验,纠正错误,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客观和成熟。


在这十年里,除了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,贯穿她生命中的还有亦师亦友的陈虻和几个胜似亲人的朋友。他们争执辩论,同时也并肩作战。在摸索中蜕变的越发从容。

绿皮     推荐书目

《用我一辈子去忘记》

作者:柴静

出版社:海南出版社

简介:《用我一辈子去忘记》讲述了作者柴静生命中的一个个小故事,以及她做电台节目时和观众往来的信件。用细腻的文笔写下了她对日常生活、工作的体味和感悟。

图文 | 1801新闻采编与制作 吴瑞

责编 | 刘珥婷    王婷

美编 | 冯夏天 


往期回顾
为你·悦读丨李尚龙: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
为你•悦读丨百年孤独: 沉淀人类永恒的孤独感
为你•悦读丨我喜欢这样努力的自己
为你•悦读丨虚荣与骄傲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